解码惠州常住人口突破600万 ▎ 此生无悔入惠州 吾心安处是故乡
2021-05-17 17:30 来源:大洋网分享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惠州全市常住人口4597002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惠州全市常住人口6042852人。10年间,惠州常住人口增加了近145万人,增长率31.45%,年均增长率2.77%。在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惠州人口总量居全省第七、增量居全省第五,仅次于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已成为大湾区重要的“人口磁场”城市。
人,是最具有活力的资源,而城市和区域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对人口和人才的吸引力。惠州,究竟为何能成为大湾区人口流入的主要城市之一?作为人口与人才的“强磁场”,惠州的城市密码又在哪里?答案,就在一个个新老惠州人的真实案例中。
解码关键词1:包容之城、
此生无悔入惠州,吾心安处是故乡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惠州居住在本乡镇、户口在本乡镇人口约267万人,居住在本乡镇、户口登记在外乡镇、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约333万人。可以看出,这两类人共有600万,他们是落户惠州和在惠州拥有稳定工作、学业、生活的人,占据惠州常住人口99%以上。这表明,他们高度认可惠州,并在这座城市立足、发展。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惠州居住在本乡镇、户口在本乡镇人口约267万人,居住在本乡镇、户口登记在外乡镇、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约333万人。可以看出,这两类人共有600万,他们是落户惠州和在惠州拥有稳定工作、学业、生活的人,占据惠州常住人口99%以上。这表明,他们高度认可惠州,并在这座城市立足、发展。
从姐弟二人来惠州工作,到全家九口成为惠州人,市中心人民医院副院长、肿瘤科主任袁霞说:“此生无悔入惠州,吾心安处是故乡。”
2005年7月,拿着吉林大学博士毕业证的袁霞来到惠州,以高级人才身份受聘于市中心人民医院,迎接她的是惠州西湖盛夏如画的风景,还有被大亚湾海风吹得黝黑的弟弟。早在2003年,袁霞的弟弟就职中海油来到惠州,成为大亚湾石化区建设者之一。
惠州市政府安排三室一厅的住房,医院给袁霞提供了充分发挥专长的平台。两年内,同为医生的丈夫通过工作调动来到惠州,上小学的女儿也转学惠州,父母到惠州后完全融入这里不愿离开,弟弟更是在惠州成家立业。
和袁霞类似,一人带动全家、一家带动半个家族、几家带动半个村到惠州发展的故事数不胜数。
“惠州是一座很包容、很踏实的城市,你很快就能融入。”这是袁霞最喜欢的惠州城市气质。
包容、踏实——这是刚到惠州的人形容这座城市脱口而出的两个词。
惠州拥有1.13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占珠三角土地面积1/4、大湾区总面积的1/5;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281.4公里,是广东省海洋大市之一。与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城市相比,惠州地域面积大、人口密度低、要素引力强,因此城市对外来事物与外来人口的包容度、容纳性更高,外来人员在这里更容易获得接纳、认可。
惠州的兼容并蓄,体现在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肤色到惠州干事创业的人们的包容和开放上。在这里,不存在语言交流和习惯障碍,也从未受到排斥,让人感到很温暖;在这里,和同事邻居相处融洽,很容易融入其中;在这里,空气里都飘着“家”的味道……
作为拥有广东省唯一一个中韩产业园的城市,惠州有近300家韩企,上万名韩国人在惠州生活、工作。乐金电子(惠州)有限公司一位韩国高管曾说,中国朋友从不把他当外人,即使是陌生人也对他很尊重、很友善、很热情。
来到惠州15年,袁霞从科室骨干到主任、副院长,还当选广东省党代表、任惠州市妇联兼职副主席,个人的职业事业在惠州得到全面发展。近年来,巨大的“诱惑”常出现在袁霞面前,深圳、广州数家私立医院开出200万元以上年薪请她过去,袁霞不为所动,“要扎根惠州”。
解码关键词2:
产业之城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惠”聚优才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亚湾区常住人口44.4万人,10年增长近134%,位列全市之首;惠阳区常住人口96.6万人,增长67.7%,排第二;惠城区常住人口155.9万人,增长33.9%;仲恺区常住人口53.2万人,增长28.1%。可以算出,惠州市区(惠城、惠阳、大亚湾、仲恺)常住人口超过350万人。博罗县常住人口121.1万,增长16.6%;惠东县常住人口101.8万人,增长12.2%;龙门县常住人口31.9万人,增长3.9%。惠州7县区人口都呈增长态势,实现人口全域增长,产业带动下各县区经济发展成为惠州吸引人口的重要因素,创新与产业要素对人口吸引力更强。
熊前程经常往返惠州学院和大亚湾石化区。这位在西安读书、工作12年的化学生物学专业理学博士,到珠三角各城市“考察”一番后,毅然选择了惠州。2019年6月,他任教于惠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还以广东省科技特派员身份指导大亚湾石化区一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研发设计。
产业是大湾区经济“主战场”。经过20多年发展,惠州构建起以电子信息、石化能源为支柱的产业体系。近年来,惠州围绕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依托自身产业优势和独特生态条件,聚焦“2+1”现代产业集群,集中力量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生命健康新支柱产业,推进与大湾区城市合理分工、高效协同的产业衔接,促进形成跨区域产业集群生态圈,助力大湾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国家“新基建”和“碳中和”战略中,惠州立足自身产业发展优势,加大力度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产业优,资本更青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超5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惠州,包括埃克森美孚、英荷壳牌、索尼、三菱、住友、LG、巴斯夫、中国海油、国机、正威、恒力等,外资、合资、国资、民资头部企业纷纷抢滩。根据《惠州市2021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今年惠州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54项,总投资6953.3亿元,投资总额创历年新高;其中,135个项目被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占比超87.6%,总投资5391.74亿元。
产业兴,城市兴。近年来,惠州经济发展保持强劲势头,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20年,在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背景下,惠州产业持续发力:百亿级工业企业总数达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773家、民营经济户数达67.1万户,全年新开工项目920宗、竣工投产项目660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40亿元创历史新高。今年1~3月,惠州经济持续向好,全市GDP实现1034.93亿元,同比增长23.2%;固定资产投资508.91亿元,同比增长35.2%;工业投资138.06亿元,同比增长43.7%;全市外贸进出口625.14亿元,同比增长3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21.21亿元,同比增长31.7%;工业投资138.06亿元,增长43.7%。
产业强,人自然随产业走。据恒大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显示,在2019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珠三角的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珠海、惠州排名进入前40强,其中惠州位列第30名。
政府引才的决心和提供给人才的优惠条件,同样是聚才的关键因素。据悉,为给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匹配专业人员,惠州近年来实施一系列人才招引工程,如“梧桐引凤工程”“海外人才工程”“博士惠聚工程”“双创平台工程”等。至2019年4月,惠州人才总量突破100万,10年间实现翻番。
“近两年,更多硕博人才甚至海归人才,通过政府、企业招聘等方式来到惠州工作,继而落户惠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起惠州启动实施“‘惠’聚优才五年行动计划”,计划通过四级联考、选调生、引进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招聘政府高级雇员和国企高级职员,五年内引进2500~3500名专业人才,服务惠州市直机关事业单位、重大项目建设专班和市属国有企业。
解码关键词3:
活力之城“后浪”创业置业首选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惠州15~59岁常住人口418.1万人,占比69.19%。在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40.0万人,占72.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64.4万人,占27.2%。相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惠州城镇化率提升10.96%。外省流入人口161.4万人,省内流动人口141.9万人。可以看出,作为城市建设主力的中青壮年占比大、主要集中在城镇,就业机会多、购房成本低的惠州发展后劲足,将吸引更多“后浪”。
201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在香港警队当了10年“陀枪师姐”的何禹霏来到惠州,3年后她圆了当健身教练的梦想。她说,“这座城市很适合年轻人。”如今,何禹霏在惠州开了5家健身会所和瑜伽馆。
2019年,陕西小伙王昌煌来到惠州,加入一家视频工作室,专长和兴趣得到充分发挥。20人的工作室三分之二以上是“90后”,“惠州创业机会多,看准了就大胆干,在这里不担心没活路。”
人,特别是年轻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10年常住人口增量将近2170万人,相当于排名第二到第四的浙江、江苏、山东三省增量之和。有国内智库机构分析,广东人口增量主要在珠三角城市,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涌入,使得珠三角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群。
产业吸引力强、创业激励政策多、就业机会充足、城市生活便利、人际关系束缚少等因素是珠三角城市群吸引力共性。与广州、深圳、东莞等邻居相比,惠州一直是“土地与房子价格洼地”。
2009年在深圳创立的博实结是车载监控行业的领军企业,由于深圳用地紧张地价高企,2018年10月博实结将总部(包含研发、生产、销售)搬迁至仲恺高新区,一起过来的还有1000多名员工。
惠州地广,不等于土地资源可以挥霍。为把土地资源要素配置供给到关键战略、关键区域、关键产业,惠州加大工业项目用地保障,2020年盘活存量用地4.38万亩,通过收回闲置低效用地、争取指标突破用地瓶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85%用于工业项目。与此同时,惠州严格落实“房住不炒”,确保调控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不断完善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个体系。仅2020年,惠州就出台《惠州市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办法》《惠州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措施,坚决遏制投机炒房。
行内有句话:一座城市房价是否合理,就看入学孩子的数量增长情况,因为他们父母是买房主力。“十三五”期间,惠州新增各级各类学校389所、增加学生25.48万人、在校生总数达134.2万人。
31岁的骆峰到惠州拼搏7年后,不仅成家立业,还将实现住房改善。2018年3月,他和妻子用攒下来的工资在仲恺贷款买了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随着孩子出生,他们准备卖小房换120平方米的大房。骆峰用一个词表达未来——星辰大海。
解码关键词4:
低碳之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构建产城人融合生态圈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惠州0~14岁人口125.4万人,占常住人口20.76%;60岁及以上人口60.7万人,占常住人口10.05%。可以看出,惠州一直保持优越的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进一步构建产城人融合的城市生态圈。
罗浮山下四时春、半城山色半城湖、山海相依细浪翻。打造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推动产城人融合建设高品质城市,惠州在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社会民生事业等方面逐年加大投入,并将城市治理工作从政府包揽向社会、市民共建共享、共治共管积极转变,让更多市民享受幼有所育、少有所学、老有所养,努力实现免费就医、就近上学、便利出行,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钱袋子”保障民生,全市民生支出逐年递增。2018年民生支出381.8亿元,2019年为431.7亿元,2020年为446.7亿元、占比保持70.1%。
跨江大桥不断增加,惠州机场越来越热闹,“四好农村路”修到家门口,小区旁建起更多学校和公园,老年人免费乘公交,老旧小区改造变“惠民空间”,空地建起智慧公共停车场……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市森林覆盖率61.61%,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37平方米,空气质量稳居全国重点城市前10,“两抢”零发案超300天,实名注册志愿者突破120万人……
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夺得全国综治最高荣誉“长安杯”……
向镇街下放行政执法权限和公共事项、开通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打造开放式公园式的市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跨省通办”“湾区通办”……
位于仲恺的惠州市锦好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助听器企业。公司总经理王芳介绍,公司想落户惠州的员工逐年增长,“惠州发展前景广阔,经济压力比广深莞这些城市小,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良,生活稳定质量高。”
解码关键词5:
未来之城深度“融湾”全域“入圈”,惠州增长潜力巨大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惠州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为12322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增加6570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学历比提升可以看出,惠州中青壮年普遍拥有中高学历,这更有利于惠州深度推进大湾区建设和全面融入深圳都市圈发展。
“在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是广州、深圳、香港交汇核心区,这是一座代表未来的城市,所以正威选择惠州。”世界500强企业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这样评价惠州。
进入新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重大战略全面实施、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阔步前行、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加快推进,在广东“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将惠州全域纳入深圳都市圈。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和深圳都市圈重要成员,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的首个专门聚焦深圳都市圈的方案文件——《惠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 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动方案(2021-2023年)》日前发布实施。
《行动方案》提出,利用惠州区位、空间、产业、生态等优势,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主动对接深圳先行示范区,加强与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衔接,在区域规划上加强接合,在基础设施上加快协同,在产业发展上承接辐射,在创新创业上学习借鉴,在城市建设上对标提升,推动实现与大湾区城市交流合作更加广泛深入,与深圳先行示范区融合发展更加紧密高效,努力把惠州打造成为世界级绿色石化能源基地、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要板块、国家级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高端绿色农副产品重要供应基地、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花园品质城市。
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重要支撑,惠州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完成GDP突破6000亿元的“硬任务”,达到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的“软目标”。
多位专家指出,经济体量要扩大,要求城市人口也要再上规模,因此惠州增加人口数量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惠州产业和人口的增长潜力巨大。”惠州学院教授刘薰词认为,惠州增加人口有着充分的自然条件,目前惠州土地开发强度仅为10%左右,远远低于周边城市,优越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可以吸收大湾区的产业、企业到惠州落户。
今年以来,深圳都市圈城市群交流合作提速,惠州成为深圳资本扩散首选城市。4月2日,深圳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指挥部第一次会议举行,多条深莞惠跨城轨道建设提上日程;4月20日,深圳—惠州产业协同创新对接交流会举行,72宗项目签约落户惠州,投资总额逾860亿元。
不可否认,惠州仍面临人才被广深佛莞等超大、特大城市“虹吸”的现实,但专家认为,“惠州要有紧迫感,但没必要过度担心”。
惠州市委党校科研部主任、经济学博士黄忠平认为,面对大城市“虹吸效应”,部分家庭可能会把老人、小孩放在惠州,年轻人则留在广州、深圳打拼,对城市公共服务和房地产市场构成一定压力。长期看,老人、小孩在惠州生活也会产生消费。
“惠州要有开放心态和思维,利用好大城市的辐射效应,争取少‘虹吸’多辐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指出,惠州要用好优势、释放潜能、加快发展,例如依托惠州“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建设,承接大城市更多辐射效应,强化与周边城市公共服务连通共享,夯实自身制造业基础,增强城市吸纳产业和人才转移承接能力,提高对工程师、技术工人、高校毕业生等人才的吸引力。
广纳八方志士,惠州从未止步。
文: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冯丽均、周智聪、邱若蓉、骆国红、通讯员惠统宣
图: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童丹